在咱们那里,通过多年尽力,农村公路“村村通”现已底子完成,往日“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路泥”的现象不复存在,乡民出行总算能风雨无阻了。但是,当你驾车在村庄穿行的时分,可不能光看电子导航,要不然就会遭受“此路不通”。

  许多入村的路口都有各式各样的路障,它们像村子的门户,牢牢地扼守住村口。最常见的路障是水泥墩子,路两头一边一个卡好了间隔,宽体的车子别想曩昔;美丽一点儿的路障是限高的铁栏杆或不锈钢栏杆,上面挂着村庄的姓名,冷冰冰的似乎在对超高的车子标明自己的坚决。

  有人说,约束轿车通行是因为路的质量欠好。对这个说法我不大赞同。高速公路的质量好,也经不起几十、上百吨的大卡车碾压,隔三岔五大修的不在少数。农村公路的质量,当然比不过高速公路。乡民们深知这一个道理,更知道请求筑路项目的不易,村里的路不像高速公路能够收费维护,一旦坏掉,倒运的只能是乡民自己。他们设置路障,底子原因是对公路的爱惜,想让它们能多用上几年。

  另一个原因是村里没有红绿灯,更没有监控摄像头,乡民们怕出事端。一些超载大卡车,为了躲避查看,往往借道村庄绕过查看站。面临快速驶过的庞然大物,习惯了安静的人们个个心里发怵:爱在大街上游玩的孩子让人忧虑,腿脚不方便的白叟让人忧虑,夜里睡欠好觉更叫人烦恼。爽性一不做二不休,修了路障人们就定心多了。

  乡民们设置大大小小的路障,和“历史教训”也有很大相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吃尽了泥路苦头的人们,从前掀起过一场自给自足的集资建路大潮。每个乡民少则几十元,多则一两百元,对其时的家庭来说,那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谁知我们没欢欣上几年,路就被大卡车碾得皮开肉绽,坑洼遍地,欠好行走了,乡民们很疼爱却又百般无奈。吃了一次大亏,设置路障维护新路天然水到渠成。

  被路障挡住去路的人,假如知道这些原因,该不会再责怪乡民的“自私”了吧:外来的人对某条路或许只走一次,而祖祖辈辈日子在那里的人,每天都要走上好屡次。村路的好坏,只要和它最密切的人才最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