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多数是由于驾驶员技术不到位。现在,想要成为人人艳羡的“老司机”,不必苦练多年,装上“智慧车脑”,新手也能在复杂路况稳稳驰骋。

  长沙经开区,三一智联重卡产业园,这里诞生了全球首辆5G智能驾驶电动重卡,并建成了5G智慧物流示范项目。相较于传统卡车,它不仅极大解放人力,而且更节能、更安全。

  “自动模式启动,现在出发。”车载系统语音响起,智驾重卡按照规划路线开始行驶。遇到行人、车辆,卡车缓慢减速,自动避让。绕三一智联重卡产业园一圈,驾驶员完全不需要操心。

  从外观看,这辆蓝色的卡车,头顶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车身装载多个传感器。这些“黑科技”就像给卡车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最远可以采集800米以外的路况信息。

  进入车内,驾驶位右侧有一块平板电脑,卡车周边的行人、车辆、路障等情况一目了然,还时不时发出语音提醒。

  “这块‘平板’就是智能驾驶系统,相当于智慧卡车的‘大脑’。”三一重卡无人驾驶项目经理陈爱军形象比喻,综合雷达、传感器等设备收集的信息,系统迅速作出最科学的判断,相当于给每辆车配了个“老司机”。

  央视财经频道曾来到园区做过一个测试——在转弯道路的两旁摆放一排排玻璃杯,测试智驾重卡拐弯是否够灵敏。为了加大难度,还在车后方加挂了两节摆渡车。结果显示,卡车及时作出调整转向,牵引摆渡车行驶在规范的道路上,全程没有压线。

  “这相当于要用头车去控制两台挂车的轨迹,不仅要算自身的路径,还要算后面的。”陈爱军说。

  除了人和车等较大物体,三一智驾重卡还能精准识别肉眼容易忽略的小体积路障。记者放置一瓶矿泉水在道路上,卡车“丝滑”绕过,不带一丝犹豫。

  据介绍,这款重卡连续行驶4个小时、300公里,驾驶员最多只需要接管方向盘1次,极大减轻作业压力,减少事故发生。经测算,智能驾驶系统加持下,能够大大减少80%的安全事故发生,降低20%物流成本。

  (图为三一重卡自主研发的5G智能驾驶电动重卡。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午饭时间到,三一重卡的员工们有序乘坐摆渡车,在智能重卡牵引下,驶向食堂;长益高速上,装载着货物的无人重卡疾驰而过,测试高速公路上无人驾驶是否可行……从封闭的园区到开放道路,三一重卡拿自身当“小白鼠”,逐步丰富无人重卡的应用场景。

  “无人驾驶是新鲜事物,我们先自己用,提高技术成熟度,再逐步给客户用。”陈爱军介绍,园区内已实现L4级无人驾驶(无需驾驶员操作)。开放道路方面,已完成从星沙三一智联重卡产业园到宁乡三一起重机产业园高速公路测试,初步具备商业化运营条件。

  除此以外,三一重卡免费提供样车给客户试用,在不同应用场景中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比如在新疆察县和内蒙古等地的封闭矿区投入多辆智驾重卡,试运营总里程数达20000公里,各方面性能日趋成熟。

  作为数据驱动的“智慧车脑”,基于实际应用的数据越多,智驾系统就越聪明。在经年累月的场景测试下,三一智驾重卡“进化”出一些特殊能力——当驾驶员因某些突发情况,操作卡车偏离既定路线,系统并未着急纠正“错误”,而是反复提醒、确认驾驶员意图,最终和司机达成统一意见。

  这就是自动纠偏功能。“智能驾驶不仅要让司机少操心,还要在特殊情况时给他出谋划策。”陈爱军和记者说,目前很多智驾系统不能很好识别驾驶员意图,存在误纠偏的情况。真正聪明的系统要能辨别驾驶员意图,判断他是因操作失误偏离路线还是故意为之,不能越纠越错。

  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汽车产业链慢慢的变长,涉及机械制造、人工智能、计算机等多个领域。仅靠某个企业单打独斗,很难研发出性能优越的无人驾驶产品。

  以三一重卡为例,其与小马智卡、湘江智能等多家企业合作,联合开发无人驾驶算法。“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无人驾驶技术的集大成者,让别人的技术为我们所用。”陈爱军表示。

  近年来乘用车智能化发展迅速,带动无人驾驶产业链越发成熟。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基于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无人驾驶大规模商业化运营未来可期。

  “乘用车很多技术能复用到卡车领域,对智能卡车的发展是一大利好。”陈爱军介绍,相较传统卡车,智能卡车价格偏贵,推广起来有难度。依托日益完善的供应链,将会极大降低产品研究开发成本。

  眼下,三一重卡正加速发力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预计两年内在新疆、内蒙古等封闭矿区实现商业化落地,五年内实现开放道路大规模应用。

  目前,湖南还未开放无人驾驶卡车高速测试道路。陈爱军介绍,正在与政府积极沟通,快速推进高速公路道路开放测试。